
7月9日,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七次工作會議暨圓桌論壇在上海戲劇學院佛西樓召開。校黨委樓巍書記代表學校致歡迎辭,副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昌勇教授主持開幕式,會議邀請了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王一川教授,南京藝術學院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偉冬教授,上海戲劇學院原副院長孫惠柱教授分別做開幕式主題演講。
這次會議來自全國各高校20位教指委委員參加,我校相關專業教師20余人參會。
王一川教授以互聯網時代藝術傳播的偏向為中心,指出,當今時代,我們面臨三種藝術傳播的偏向,而且越來越突出。第一是網絡型藝術,它明確的偏向互聯網,在網上生長,在網上傳播,在網上鑒賞,在網上評論,就是超越了傳統紙質媒介、電子媒介等等固有的美學限制,打破了空間和時間,所以網絡型藝術今天深刻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成了新的創作的母體和發源地;第二是倚網型藝術。有一些藝術門類,藝術創作、生產、營銷、鑒賞、批判都不在互聯網上,但是利用互聯網營銷這個技術、平臺,產生自己的統治力。藝術品呈現出了意義層面的多元性,由于雙向互動,由于投資人變化,那么整個創作的動機、意圖,就轉向了。更多的就是要投合網民的娛樂需求,就是追求非深度化、淺薄性。過去有思想深度的,有情感深度的,有體驗深度的作品,把它扁平化了,讓它變得輕薄,沒有很多的深度;第三種是疏網型藝術。就是至今利用傳統媒介去生產、創作、營銷的作品,他們按照傳統的美學法則來生產、創作,跟網民的趣味有所疏離,無法產生強大的社會影響力。藝術偏網對藝術理論形成新的挑戰,后果值得我們關注。后果之一,要求藝術品以突出的戲劇性、類型性、平面型、身體性等特點;后果之二,迫使觀眾內部出現分眾化的現象,導致分眾各賞即分賞局面的常態化;后果之三是是低齡化,現在的電影觀眾是二十歲左右,很多年前是二十五歲左右,現在越來越低齡化。藝術學理論學科米看對網絡時代藝術變化的挑戰,需要我們做一下工作,第一,自覺運用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及中外比較藝術等視野去全深入的分析藝術偏網時代的新問題,帶給社會各界以成熟的理性思維成果;第二,開拓網生代觀眾學這一新領域;第三,加強公民藝術素養的養成;第四,深入互聯網,展開網絡藝術評論。
劉偉冬教授結合南京藝術學院的實踐和思考,系統地對藝術學門類學科建設和學科評估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他認為在藝術門類下的五個一級學科當中,除藝術學理論以外,其他四個學科,應該是實踐層面至少占70%,理論研究的層面最多只能占30%。比如說美術,創作層面應該是占到70%以上,至少70%,而美術批評、美術理論方面的研究,包括師資,只能占到30%。如果這個比例失調或者是倒過來,藝術教育就會出現問題。這些觀點都引起如會學者的共鳴。
孫惠柱教授就人均藝術量這一非常具有前沿和挑戰性的話題,觸及到當代中國藝術市場和藝術教育等重大問題,他認為雖然我國目前藝術投入在不斷增大,他以舞臺藝術為例,認為獲獎作品和基金作品某種程度上支配了藝術創作的走向,收到受眾歡迎的作品還不多;從藝術基礎教育薄弱的情況看,我們對經典的欣賞也出現了問題。
在接下來的工作會議上,南京藝術學院夏燕靖教授代表南藝團隊從學位授予點、本科專業情況、生源質量分析、人才培養、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學術成果和教學評估這八個方面概括和回顧了藝術學理論學科發展的難點和熱點。
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黃韻瑾向大家匯報了上海戲劇學院繼續申報教育部目錄外本科專業“藝術管理”的設想,大家一致認為教學指導委員會應該支持藝術管理新專業的設立和建設。
在下午的圓桌論壇上,來在全國各地的委員就藝術學理論專業和學科建設諸多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爭鳴。
圖為領導和與會嘉賓合影
圖為樓巍書記代表學校致歡迎辭
會議最后由王一川教授進行了總結。
上一篇:舞校優秀學子在上海國際大賽中再創輝煌
7月9日,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七次工作會議暨圓桌論壇在上海戲劇學院佛西樓召開。校黨委樓巍書記代表學校致歡迎辭,副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昌勇教授主持開幕式,會議邀請了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王一川教授,南京藝術學院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偉冬教授,上海戲劇學院原副院長孫惠柱教授分別做開幕式主題演講。
這次會議來自全國各高校20位教指委委員參加,我校相關專業教師20余人參會。
王一川教授以互聯網時代藝術傳播的偏向為中心,指出,當今時代,我們面臨三種藝術傳播的偏向,而且越來越突出。第一是網絡型藝術,它明確的偏向互聯網,在網上生長,在網上傳播,在網上鑒賞,在網上評論,就是超越了傳統紙質媒介、電子媒介等等固有的美學限制,打破了空間和時間,所以網絡型藝術今天深刻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成了新的創作的母體和發源地;第二是倚網型藝術。有一些藝術門類,藝術創作、生產、營銷、鑒賞、批判都不在互聯網上,但是利用互聯網營銷這個技術、平臺,產生自己的統治力。藝術品呈現出了意義層面的多元性,由于雙向互動,由于投資人變化,那么整個創作的動機、意圖,就轉向了。更多的就是要投合網民的娛樂需求,就是追求非深度化、淺薄性。過去有思想深度的,有情感深度的,有體驗深度的作品,把它扁平化了,讓它變得輕薄,沒有很多的深度;第三種是疏網型藝術。就是至今利用傳統媒介去生產、創作、營銷的作品,他們按照傳統的美學法則來生產、創作,跟網民的趣味有所疏離,無法產生強大的社會影響力。藝術偏網對藝術理論形成新的挑戰,后果值得我們關注。后果之一,要求藝術品以突出的戲劇性、類型性、平面型、身體性等特點;后果之二,迫使觀眾內部出現分眾化的現象,導致分眾各賞即分賞局面的常態化;后果之三是是低齡化,現在的電影觀眾是二十歲左右,很多年前是二十五歲左右,現在越來越低齡化。藝術學理論學科米看對網絡時代藝術變化的挑戰,需要我們做一下工作,第一,自覺運用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及中外比較藝術等視野去全深入的分析藝術偏網時代的新問題,帶給社會各界以成熟的理性思維成果;第二,開拓網生代觀眾學這一新領域;第三,加強公民藝術素養的養成;第四,深入互聯網,展開網絡藝術評論。
劉偉冬教授結合南京藝術學院的實踐和思考,系統地對藝術學門類學科建設和學科評估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他認為在藝術門類下的五個一級學科當中,除藝術學理論以外,其他四個學科,應該是實踐層面至少占70%,理論研究的層面最多只能占30%。比如說美術,創作層面應該是占到70%以上,至少70%,而美術批評、美術理論方面的研究,包括師資,只能占到30%。如果這個比例失調或者是倒過來,藝術教育就會出現問題。這些觀點都引起如會學者的共鳴。
孫惠柱教授就人均藝術量這一非常具有前沿和挑戰性的話題,觸及到當代中國藝術市場和藝術教育等重大問題,他認為雖然我國目前藝術投入在不斷增大,他以舞臺藝術為例,認為獲獎作品和基金作品某種程度上支配了藝術創作的走向,收到受眾歡迎的作品還不多;從藝術基礎教育薄弱的情況看,我們對經典的欣賞也出現了問題。
在接下來的工作會議上,南京藝術學院夏燕靖教授代表南藝團隊從學位授予點、本科專業情況、生源質量分析、人才培養、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學術成果和教學評估這八個方面概括和回顧了藝術學理論學科發展的難點和熱點。
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黃韻瑾向大家匯報了上海戲劇學院繼續申報教育部目錄外本科專業“藝術管理”的設想,大家一致認為教學指導委員會應該支持藝術管理新專業的設立和建設。
在下午的圓桌論壇上,來在全國各地的委員就藝術學理論專業和學科建設諸多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爭鳴。
圖為領導和與會嘉賓合影
圖為樓巍書記代表學校致歡迎辭
會議最后由王一川教授進行了總結。